在日常生活里,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只要关节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,就知道天气将会发生变化,不是刮风下雨,就是寒潮来临。这时,关节竟成了发布“天气预报”的“气象台”。
那么,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怎么会成为“气象预报员”的呢?在阴雨连绵的天气,常常会有气湿下降、气压降低、湿度增高的现象,这3种因素就是造成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,其中湿度的改变起主要作用。
在阴天、下雨、寒冷、潮湿时,尤其当病人祸不单行,在冬季同时患上冻疮时,关节肿胀和疼痛则可同时加重,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关节及其周围血管、神经功能不全,引起血管舒缩缓慢、不充份,致使皮肤湿度升降迟缓而造成。当遇到潮湿时,湿度增加,使关节神经敏感性增加;而寒冷时,血流缓慢,血中和滑膜内的纤维蛋白原增多,同时血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,甚至会出现暂时性血栓形成,加上湿度下降时血中冷球蛋白凝集及关节滑液内透明质酸含量增多,使滑液粘度增高,这样就加大了关节运动的阻力,从而使关节疼痛加重。此外,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来看,在湿带、寒带和亚热带多见,热带则较少;潮湿地区多,干热地区少。
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隆冬,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感觉反而不太敏感呢?这是因为冬天寒冷,但天气干燥,湿度不一定高,衣服又穿得较多,寒冷入侵较慢,因此有不少病人在冬天关节炎症状不一定会加重,有时甚至比其它季节过得潇洒。
当然,天气变化仅仅是促使发病的一个条件,只要人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,可以不出现关节疼痛。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平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体质,就是在天气变化时,并非一定会出现关节疼痛,原来疼痛的关节,疼痛的程度也不一定会增加。
类风湿关节病人,如一旦听到气象预报有突然降温或阴雨的消息,或当季节交替及梅雨季节,应及时做好保暖、防湿等预防工作。若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潮湿,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加以改善。做好御寒防湿工作,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